山东考公团“横扫”江浙沪,背后大有玄机
原标题:山东考公团“横扫”江浙沪,背后大有玄机泉源 | 冰川思享号
文 | 冰川头脑库特约撰稿 熊志
互联网大厂和下层公务员的岗位,哪个更香?假如本日再拿同样的题目去知乎上提问,信赖许多人的选择已经发生改变。
山东人对考公务员、考体例,到底有多么执着?
日前,一篇题为《山东考公团,正横扫江浙沪》的报道引发关注,报道提到:
“山东专门有一个巡考团,就是轮着考,天下转一圈,我考上哪个算哪个。他们把国考当一模,上海市考当二模,江苏省考当三模,浙江省考当四模,到了山东省考,正式测验”。
山东“巡考团”的存在,生动地演绎了一把“宇宙的止境是体例,体例的止境是公务员”,“巡考团”从山东一起考到广东。
01
热衷于进体制内,实在不是哪个省份大众的特例。但即便没有直接数据支持,山东人对体制的偏幸,也早就成了各人的谈资。网上关于山东人考公的段子不胜罗列,好比听说山东父母对后代的要求是,“不孝有三,无编为大”……
山东考公的队伍太巨大,当地竞争太猛烈,一部门考生天然会往外地分流,去天下巡考。
客岁,山东省考和江浙省考撞期,乃至登上了热搜。巡考团只能三选一,不少征战天下的山东考生大喊惋惜,外地考生则大喜过望,终于不消怕山东考生来抢铁饭碗了。
为什么在考体例、进体制方面,会出现这种独具地区特色的征象呢?
一种常见的表明是,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,社会文化趋于守旧,官本位头脑浓重,在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恒久文化熏陶下,人们风俗了进体制内谋个一官半职,大概去国企、奇迹单元端铁饭碗。
山东生齿多,但高等教诲多而不强——高校数目多,但顶级高校少,于是许多考生要么继承考研(山东是典范的考研大省,考研人数天下第一),要么留在当地选择差一档的高校就读。
公务员测验有学历限定,但一样平常没有学校程度的限定,考不上名校,也能找到得当的公考报名岗位,高考的竞争压力,就如许通报到了公考层面。
考大学,考研,考编,山东人就如许活成了网友们口中的“考霸”。但实在影响考霸”们职业选择的,另有一个紧张因素——地方民营经济欠发达,提供不了相对于体制内饭碗而言有竞争力的就业岗位。
02
山东民营经济的单薄,有一项典范的数据支持——2019年,山东省每万生齿拥有私营企业77.4户,低于天下92.1户的均匀程度,分别比广东、江苏少66.3户、105.3户。
有人会说,山东的民企并不弱,《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》,山东一共有50家企业进入榜单,而广东也只有51家。这实在只是一种错觉。
山东这些头部的民企,并非都是从个体工商户、小作坊一步步发展强大的,有许多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,不能算“根正苗红”的民企。
其分布的行业,也重要是石化、炼油、钢铁等范畴,属于典范的传统行业。像山东排第一位的民企魏桥创业,就属于有色金属冶炼行业。国企占比大,重工业企业数目多,这便是山东“大象经济”的由来。
而坐拥“大象经济”的山东,错失了互联网等新兴财产、当代服务业,这些新兴财产、当代服务业,又恰好是吸纳优质人才就业的紧张容器。
好比在知乎上,各人估计都看到过许多雷同的咨询提问,大意是,一份互联网大厂的offer和国企的岗位,大概公务员岗位,哪一个更好?这类提问阐明,在就业市场上,互联网企业是有充足吸引力的,足以让一些想端铁饭碗的人产生动摇。
对山东考生来说,尴尬的地方在于,哪怕上了名校,在本地仍旧没有符合的高薪岗位。由于民营经济活力不敷,优质的市场化就业岗位少,各人只能将眼光转向体制内。
这种选择的偏好,不但仅表现在山东人爱考公上。在东北地域,人们对体例的留恋,同样堪称一种特色征象。前些年,哈尔滨市雇用457个环卫工,一度引来1万余人报名,那局面堪称锣鼓喧天。
说到底,这也是经济布局使然——民营经济越是不发达,年轻人对体制的留恋越深。
不管是考公考编,照旧去大厂打工,职业选择都是要看性价比。民营经济不发达,优质的岗位太少,国有经济太强大,社会资源都会合在国有部分,进体制内固然更具性价比了。
03
为什么许多南边的考生,越来越畏惧山东“巡考团”了呢?
一个紧张配景在于,这两年公考越来越热,测验队伍日益巨大,即便在南边省份,竞争也越来越猛烈了,在“巡考团”一起南下从江浙沪考到广东的同时,南边省份也大有“山东化”的趋势了。
以国考为例,2023年筹划招录3.71万人,相比2022年扩招18.7%。而报名流数到达了250万人,比上一年增长了50万人,创下十年之最。
钻营一个稳固的饭碗,公务员固然只是选择之一。信赖许多人都看到过相干消息——深圳的中小学西席雇用,吸引了大量清北硕士以致博士结业生扎堆报名。
南边省份日趋“山东化”,年轻人也开始同心专心求稳,缘故原由并不难明白。
民营经济在谋划过程中面对的风险,天然会转移给员工。在企业裁人、倒闭等一些逆风的状态下,担心赋闲、工资下滑的年轻人,固然轻易萌生逃离的想法,逃去体制内安稳过日子。
互联网大厂和下层公务员的岗位,哪个更香?假如本日再拿同样的题目去知乎上提问,信赖许多人的选择已经发生改变。
公家的体例,从前是被以为是人际关系复杂、职业生活一眼望到头,但如今它成了对抗不确定性的最佳选择——上限不高,但下限不低,教诲、医疗等社会福利有兜底保障。
从当年的公务员辞职“下海潮”,到当下的“登陆潮”,改革开放这些年,各人的职业偏好也在潮起潮落地改变着。很难说这些年轻人的选择对不对。
但扎堆进体制,固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事变。除了人才资源浪费、创新活力降落外,它至少阐明国有部分把握了太多社会资源,阐明民营经济的活力还远远不敷,阐明民企的生存风险太高,提供不了充足多的优质岗位。
本年两会提到,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强大,给广大的民营企业家吃了一颗放心丸。冲破体制留恋,让就业市场的选择更多元化,就得旌旗光显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。
民营经济的发展,不但仅是提供就业时机。现实上,山东“巡考团”到处征战的那些岗位,很大水平上不是靠别人,正是靠民营经济养在世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