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提及拍照师,许多人会以为,从事这份职业的人,工作时间自由,或是常常满天下地跑。朱锋却有些不一样。他拥有一份朝九晚五的体制内工作,他的拍照作品绝大多数来自身边的题材——他不但入围Sovereign良好亚洲艺术奖,还得到过诸多国表里奖项,不少作品被天下各地美术馆展出或收藏。
上班路上的广告牌,被家中阳台框住的天空,洒满一地的爽身粉……这些都可以是他镜头捕获的对象。细致“读”朱锋的作品,你会感觉到,对于拍照的明白界限被拓宽。他的作品不但纯寻求拍照艺术的美感,而是试图通过镜头审阅生存进而反思本身。朱锋的作品是富有哲思的。
PART01
冲破本身
朱锋(郑建宏摄)
直到如今,对于所拍摄的作品,朱锋都盼望它是可控的,或是颠末反复思索的。对于背后的“不安全感”,朱锋并不否认,他恰好以为,正是在如许的底层逻辑下,他才会不停冲破本身,有了不一样的拍照人生。
最早,对于朱锋来说,必要冲破的堵在面前的那面墙,是崇明岛和上海市区之间地区上的割裂感。从小在崇明乡间长大的履历,给朱锋带来了舒服的墟落影象,却也让他急迫地想走出岛屿的封闭,看看表面更广阔的天下。其时还在读崇明师范的他,报考了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,之后如愿来到上海市区生存。
“以为脱离就能办理题目,厥后发现,实在真正要走出的是心灵的监禁。”1999年,朱锋25岁。还在市区某高中当美术老师的他,打仗到了拍照这种全新的艺术情势,他体验到了超出绘画以外的更多东西。他发现拍照可以或许更加多元化地、个性化地表达,从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创作自由。朱锋第一次将“拍照”看成本身的人生空想。
总给一样平常生存以外的精力天下留有空间,提示本身“不能停顿在原地”,对于人生庞大决议就敢于弃取。朱锋决定放下画笔,拿起相机——他到场中国拍照函授学院,吸取各类拍照知识,末了索性辞去美术老师的工作,在机遇偶合下成了构造里的一名拍照从业者。
今后,不管是在工作岗位上,照旧业余生存中,朱锋从未脱离过相机。在拍照创作中,他那些不设限的创作方式,总能冲破人们对于拍照的刻板印象。
《二手实际》系列作品
2005年首届广州国际拍照展上,朱锋的参展作品是一组翻拍画册修建物顶部的照片,这是他从2000年开始创作的“二手实际”系列影像作品——从画报、杂志或是楼书上翻拍上海修建物的顶,大概从电脑屏幕上翻拍图片,对图像举行再创造。策展人顾铮曾评价,“这些照片在翻拍后,失去了实际感与汗青性,表达了都市的不确定性与实际的虚幻性,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对于实际的猜疑和拒绝。”
碰巧也在展览现场的陈丹青,留意到了朱锋的作品。陈丹青说,你就是朱锋,太好了,你在和我做同样的一件事变,我在画“画”,你在拍“照片”。朱锋深受鼓舞,他说,“陈丹青老师画过许多中国和西方艺术作品的画册,很荣幸我们在差别的艺术情势背后有了某种默契。实在翻拍之于拍照,就像摹仿之于绘画,它只是一种表达方式,只要这种方式可以或许表达自我观念,我就不会给本身设限。”
PART02
源自生存
小孩蹲在地上,定睛看着面前爬过的蚂蚁,就能从中找到无穷兴趣。陪同着体制工作的是固定的生存轨迹,工作中拍摄的多是较为正式的题材,朱锋很少跋山渡水去远方收罗风景,却学会了像孩子一样,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创作的灵感,也实验用拍照往返应四周天下的变革,在不停质疑和探索中到达自洽。
千禧年,朱锋和家人搬到了闵行区顾戴路生存,这里随处是未开辟的地皮,算是城乡联合部。他的工作决定了天天上班前放工后,他才有私家拍照创作的时间,作品天然而然开始和都会边沿产生接洽。
《上海零度》系列作品
刚开始,朱锋会用好坏胶卷拍下途经的冷落情形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那些满是荒草的地块,开始被围墙圈起,围墙外竖起了巨大的广告牌,上面开始变更着各类彩色的房地产广告,很快这里建起高楼,夜晚灯火通明。他决定用彩色胶卷和宽幅的情势来出现面前的情形,以真实的人或物件为远景,如许便产生了一种真实与虚幻的反差感。
《上海零度》系列作品
“拿出两张时间相隔较远的照片,大概你根本看不出,这是在同一个所在拍摄的。你天天都颠末的同样的地方,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革。这就是都会化历程的一个缩影。”在同一所在、差别时间摁下快门,用好坏或彩色来表达本身亲历的都会扩张,朱锋依附这组名为“上海零度”的系列拍照作品,入选TOP20·2011中国今世拍照新锐。
总能在身边找到符合的创作素材,这是朱锋的聪明地点。他认可,本身的灵感每每来自最生存的时候。
《星云图》系列作品
好比一次在卫生间给儿子沐浴,不警惕把爽身粉弄翻洒了一地,玄色的地板上的白色爽身粉,让朱锋想起了星系的意象,拿起相机,摁下快门,向先辈托马斯·鲁夫的作品《星》致敬,形成了本身的作品《星云图》。
《镜子》系列作品
又好比作品《镜子》。这次,朱锋扬弃相机来探究拍照的大概。他把镜子这种身边唾手可及的物件直接放到扫描仪上扫描,通过不停变更角度,出现出一张张色彩图案,实在是在探究光和时间的议题。有人问他,这和拍照有关吗。朱锋答,拍照和光的关系非常大,扫描也是把光留下来,这实在是一实一虚的关系。
PART03
欢迎变革
不管是拍照题材,照旧拍摄伎俩,朱锋的拍照创作不停在变,你很难去界说他的风格。对此,他的态度从来都是,生存带来什么就去显现什么,并没有想要形成某种特定的风格,而是不停探索艺术的疆界。
2020年起,出于某种心田的必要,朱锋开始在自家阳台上,天天拍下一张天空的照片。阳台像是一个固定稳定的框架,展示着时时刻刻都在变革的天空。天色幻化无常,却布满着无穷大概。“这很像我本身,拥有固定的工作,却总在寻求艺术的自由,积极到达某种均衡。”
其时,朱锋的太太丛匀不停在研习书法,之前就实验过在图片上誊写笔墨,看到朱锋拍摄的天空作品后,天然而然地想到,可否在每张照片上配上笔墨,将拍照和书法合二为一。
丛匀结业于美国旧金山加州艺术学院,获视觉文化和批评研究硕士学位,在艺术批评范畴颇有造诣。他俩相识于拍照函授班,丛匀是朱锋拍照创作路上绕不开的一个名字。一个拍,一个评,二十多年来,她对朱锋的作品总有精准、深刻的解读。
《天书》系列作品
这次他们想好了要“做”点不一样的。2020年底,他们决定基于朱锋一连拍摄了一年的天空照片,共同创作一件特殊的“天书”作品,并约请师长亲朋参加此中——由对方提供一个紧张的日期,说出这一年本身最大的感受,朱锋会按照日期选出那天的天空照片,丛匀再将笔墨用独特的分列布局和位置出现在照片上。
《天书》系列作品
20.1.13,保护。20.2.4,分离。20.6.19,平和。20.11.17,蒙圈……一张张“天书”,来自240位差别年事、差别行业的朋侪,背后有着离合聚散、心里有数的故事,集结成了一本新书《天书2020》,这是朱锋在拍照生活中的又一次创新。
除了仰面看天,朱锋还在连续不停地拍。除了低头写字,丛匀还在对峙不懈地评。以差别的艺术情势,回应这个天下的变革,解答心中的狐疑,是殊途同归。
步入中年以后,朱锋更频仍地想起曾经生存过的那片岛屿,于是吊唁便成了脑筋里最可及的题材。他曾以崇明的老物件为主题,拍过一组名为“物事”的系列组图。朱锋说,下一步,是不是可以把崇明话写到照片上。
他的下一个作品又会带给各人什么惊喜?值得等待。
记者:郭杨如熠
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编辑:顾美人
责编:李琳、顾美人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