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美国电动车制造商Lucid Motors(下称“Lucid”)近日在社交平台发布中国招聘信息,招聘岗位涉及软件工程、公共政策、法律顾问、本地化工程、数字化、物流、供应、住宅充电产品等多个领域。
早在今年5月,就有消息称Lucid已经招聘中国区HR负责人。Lucid曾表示,计划在2023年进入中国市场。Lucid的前身为Atieva,后者于2007年创立,由前特斯拉高管组成,成立初期主要为电动车制造电池包,2013年开始进入整车领域,2016年正式更名为Lucid Motors。随后,Lucid Motors发布了旗下首款豪华电动四座轿车Lucid Air,起售价接近9万美元,该车原本计划于2018年量产,但受资金短缺等因素影响, Lucid Air未能如期实现量产,直到去年才开始正式交付。
Lucid曾被喻为特斯拉最大竞争对手,Lucid Air对标特斯拉Model S。Lucid正在开发其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,以支持更多主流、价格合理的电动汽车。一款位于Air下方的小型轿车最早可能在2025年上市,对标特斯拉Model 3。Lucid首席执行官彼得·罗林森(Peter Rawlinson)表示,Lucid将在晚些时候推出该平台,目标是生产售价低至5万美元的汽车。
与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类似,Lucid也登陆了资本市场,去年7月份以SPAC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,上市首日股价上涨了11%,收盘时每股报价为26.83美元,总市值超过400亿美元。在巅峰时期,Lucid的市值曾超过了900亿美元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,Lucid的市值不足200亿美元。
按照计划,Lucid今年的交付目标为2万辆,目前已经将交付目标下调至6000~7000辆。对此Lucid表示,下调目标主要是受芯片短缺和供应链的影响。今年前三季度,Lucid累计交付量仅为2437辆。财务方面,今年第三季度Lucid净亏损为6.7亿美元,亏损同比扩大28%。
除了特斯拉外,Lucid被称作美国三大造车新势力之一,另外一家为Rivian(2009年成立)。虽然曾被看作特斯拉的竞争对手之一,但从Lucid的发展来看,目前并不顺利。相较于特斯拉,这两家造车新势力目前仍存在资金缺口,处于起步阶段。
在国内市场,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发展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今年11月,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5%。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在不断洗牌中,早期一些在资本热潮中诞生的造车新势力已经相继破产,蔚来、小鹏和理想占据新势力前三的局面也已被打破,部分传统自主车企推出的独立新能源品牌开始破局。同时,百度、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下场造车。因此,对于Lucid来说,进入中国市场并不容易。
从当前市场来看,比亚迪在国内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特斯拉,在个别月份比亚迪的销量甚至超过了所有传统燃油车品牌,成为国内销量冠军。而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哪吒和零跑汽车的年销量已经突破了10万辆。而Lucid当前在售产品仅为一款,同时在全球的销量较低,如今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态度已经趋于理性,大规模的亏损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存在不确定性。
在中国市场燃油车时代,美国汽车品牌曾占据一席之地,包括福特、通用等。近年来,美系车市场份额不断下降,如果不算特斯拉,美国汽车品牌的整体份额已大幅下挫。而电动车时代的来临也使自主车企市场份额快速攀升,最近两个月,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了50%,其中新能源贡献了很多销量。电动车时代,自主品牌的溢价能力大幅提升,已经打破了20万元以上的价格天花板,甚至在30万元以上的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。自主品牌的成长也给合资品牌带来压力,Lucid不仅面临特斯拉的竞争压力,也将面临自主品牌带来的冲击。
去年11月,Lucid首席执行官Peter Rawlinson表示,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左右在中国和中东新建工厂。外资品牌本地化生产能够大幅降低成本,特斯拉在上海建立的超级工厂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,同时特斯拉的成本大幅下降,价格降低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竞争力。
“特斯拉规模效应已显现,叠加品牌先入为主的效应,这使其变得非常强大。长远来看,特斯拉在跑出规模效应后其他品牌难以与之媲美。”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全球CEO张云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。而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,头部造车新势力起步早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先发优势。虽然不排除后来者有颠覆的机会,但仅进入的企业建立品牌认知并不容易。此外,当前市场竞争激烈,中国市场上近几年诞生了上百家汽车品牌。
造车新势力企业要活下来,未来必须在资本、技术、产品、营销、服务以及管理等多维度进行惨烈的激战,而头部企业被普遍认为存活率更高些。东吴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,从特斯拉的发展路径来看,造车新势力达到年销量3万~4万辆才能活下来,达到年销量7万~10万辆才能实现盈利,达到年销量15万~20万辆才能实现现金流自给自足。 |
|